本网站使用cookie,继续浏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更多有关cookies的管理政策,请参阅隐私政策

职场建议

跳槽避坑指南一 | 什么时候跳槽最合适?

分享
分享
Copy link
Link copied successfully
lhhfesco.com/articles-133

跳槽——一个所有职场人士都绕不开的话题:

怎么跳?什么时候跳?跳去哪儿?……每个人对于以上问题都有或多或少的困惑。

跳槽避坑指南


跳槽——一个所有职场人士都绕不开的话题:

怎么跳?什么时候跳?跳去哪儿?……每个人对于以上问题都有或多或少的困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跳槽的首要问题:什么时候跳槽最合适?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先让我们来一起识别以下几大误区:


1

在职业状态不佳时跳槽

最近有一个朋友常来和我吐槽,感觉工作压力太大,总是完不成既定的KPI,和一部分同事的相处也并不融洽。他迫切地希望能换一个工作环境,问我有什么合适的机会。


以上例子可能也代表了很多人的跳槽心声:

和主管闹矛盾了,跳槽吧;

项目推进不畅,跳槽吧;

周期性业绩不佳,跳槽吧……


他们希望通过换工作的方式改变目前糟糕的现状,可是扪心自问,跳槽真的能解决以上问题吗?


如果因为与同事相处不好而跳槽,同样的情况可能也会发生在新公司里,因为一个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能力是不会因为跳到一家新公司而改善的。可见,此时的跳槽并不能解决真正的客观问题,而更像是一种暂时的“避风港”,会让候选人陷入到周而复始的跳槽困境中。


逃避不是跳槽的目的,增值才是跳槽最终的内核。小跃建议大家更应选择在自身职业发展最优时跳槽:比如当你已经连续多年被晋升时,或是时常获得业绩最佳的称号时等。在这个时候跳槽无疑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选择,也更能让面试官看到你的职场价值,从而在之后的谈薪中掌握较好的主动权。


2

领导跳,我也跳

另一个相对比较普遍的现象往往发生在领导跳槽之后。


“老领导跳去一家新公司,我该一起过去吗?”


有些职场人可能会因为与领导私交甚好,在充分信任领导选择的前提下,盲目跟随跳槽到新公司,最终发展却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失败案例不乏少数,究其原因在于TA没有明白跳槽的核心逻辑,即跳槽是要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职业发展路线。


因此,在决定是否跟随老领导去到新东家之前,我们不妨可以抛开一些情感因素,以一种较为理性的姿态分析比对自身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公司的发展前景、跳槽后的职级变化、可能面临的风险点等……这将为你扫清盲区,大大提升跳槽后的成功率。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跳槽误区盘点完毕,那么究竟该选择什么时候跳槽呢?


在这里分享三个较为关键的跳槽信号


信号一

行业或公司正在走下坡路时


当一个行业或公司正在走下坡路时,你就该准备更新简历,寻找外部机会了。实际上,从近几年因裁员潮而被优化的职位来看,大多数被裁职位符合以下某个甚至多个特征:比如行业受国家限制举步维艰,公司业务量大幅缩减,新兴部门处于公司的边缘业务等。


正如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一样,一座冰山也不可能一日倒塌。与其在行业发展最低峰时被优化,面临和一大批条件相当的前同事争抢市场岗位,还不如未雨绸缪,在平时培养自己敏锐的市场嗅觉。这样才能在行业或公司走下坡路之前,先于他人获得主动权。


信号二

职业发展受限时


据2022年某家知名招聘网站发起的针对白领跳槽指数的调研报告中显示,职位晋升受限位列跳槽因素前三


纵观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进入到一家新公司的第一年往往被称为“成长期”,这是TA适应新公司和快速成长的过程;入职第2-3年开始进入工作成熟期,此时由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TA对于工作的内容驾轻就熟,各项能力也与日俱增。如果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还是迟迟等不到薪资的增长,抑或是职级的晋升,那么TA就可以把跳槽计划摆上议程了。


信号三

身心健康受损时


如今,因工作过劳而换上抑郁症,或是过劳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一些996,甚至007的职场人在拿着优渥薪资的同时,却付出了疾病乃至死亡的沉重代价。


生命健康与工作,孰轻孰重?答案一定是前者。


因此,当你感觉这份工作的强度已经使你不堪重负,身心都受到极大伤害的时候,请先与你的直属上司商量降低工作强度的可能性。如果对方予以否定的答复,请一定把自己的身心健康摆在首位,及时止损,跳到一家工作强度相对合适的新公司才是上策。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写在最后


有这么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


在职场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跳槽一定是最关键的选择之一。哪怕两个具备相同能力的人,在不同的时机选择是否跳槽,也会迎来截然不同的职业路线。


跳还是不跳,懂得把握时机最紧要!

分享这篇文章
Link copied successfully
lhhfesco.com/articles-133